氨氮是水产养殖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水质指标。养殖水体中氨氮浓度升高,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爆发蓝藻,还可能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降低其对不良环境及疾病的抵抗能力,诱发病害。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程度取决于其中非离子氨的占比,非离子氨的比例与温度和pH值有关,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中非离子氨的限值为0.02mg/L。 水质氨氮污染的来源 1、饲料 我们以一个面积1000m2水深1m的虾塘为模型,假定饲料CP为40%,投喂1000kg,FCR 1.0,收获1000kg。我们投入池塘的总氮约1000* 40%*16%=64 kg(蛋白质中的含氮量以16%计),鲜虾的蛋白以16%计算(实际可能更低),那虾体的氮含量约1000*16%*16%=25.6 kg,剩下38.4 kg的氮元素(实际比例往往超过60%)排放到水环境中,以氨氮及其他形式存在于水体中。 2、排泄物的分解转化过程 有机物的初始分解都是由微生物所分泌的各种酶类作用,如脂肪酶、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等,这些酶将各种大分子有机物质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质,小分子有机物质被吸收进一步分解、利用并转化,过程中释放出氨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而无机物则被浮游植物和细菌吸收利用或通过碳氮循环途径转化。 氨氮去除分析 通过分析氨氮的来路和去路,可以发现,氨氮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高密度水体中总氮源的投入过量,在条件适宜时候,氨氮能够顺利的转化;但在某些条件下转化不畅则引起氨氮的积累。在各种氨氮的去除路径中,根据去除效率的大小可以分析有三大原因造成氨氮的积累: 1、藻相的结构不合理或藻相老化 藻类对氨氮中离子铵的去除效率极高,池塘水体在藻类丰富、数量合理、种群多样的情况下,极少有氨氮的积累。造成藻类老化或结构不合理的因素有: 1)缺磷或氮磷总量过高且氮磷比不合理,当氮磷比超过12的时候就极易暴发蓝藻。 2)微量元素缺乏;水体富营养化造成藻类快速繁殖,藻类对微量元素的吸收量大且各种藻类对某些微量元素的吸收存在竞争性差异,使得吸收能力强的藻类会越来越多,吸收能力越差的藻类越来越少,最终造成藻相的单一,如爆发蓝藻、裸藻、甲藻等。 2、细菌同化吸收弱 细菌对氨氮的吸收效率变动很大,主要受营养和藻类的限制,浮游植物会与细菌竞争无机氮,限制细菌的利用。理论上细菌由于更大的比表面积,在营养条件合适时具有更大的吸收率,当补充碳源到C/N值大于10时,细菌对氨氮的吸收可以超过浮游植物。 3、氨氧化菌转化不足 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都能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但这类菌为自养菌,氧化过程中的能量80%都用于固定CO2,而且该反应必须在池塘上层的好氧条件下进行,造成转化的效率较低,但这个过程是氮元素从池塘中彻底移除出系统的必要步骤。
水质氨氮污染的来源:http://www.jsjianceyi.com/newss-3422.html |
|